【资料图】
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近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,要积极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,依据一圈一策,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,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。例如,让修鞋、配钥匙等“小修小补”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,让适老化服务、休闲娱乐等设施更丰富,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。(据经济日报)
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。“小修小补”回归百姓生活既是一种厉行节约的可贵品质,也是一种生活需求,更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。正如在日常生活中,无论是配钥匙、修鞋,还是修理自行车,不但可以让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更加舒适、方便,也会让老百姓在舒适、方便中感到丝丝的温暖。
曾几何时,“磨剪子嘞戗菜刀”的吆喝声响彻大街小巷,至今都在很多人的心头荡漾,但后来却很少听见了。包括修鞋、修自行车、配钥匙、改衣服等家门口的小商小贩,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,但事实上这种“小修小补”的市场需求还在,尤其是老年人更需要此类比较传统的市场服务。
而这也让我想起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:挺好的一条裤子,拉链坏了。想找一个修拉链的,走了三条大街硬是没有找见。最终,只好花了几十元重新更换了一条新拉链。但问题是这值得吗?为此,这次商务部出台指导意见和建设指南,推动“小修小补”的相关服务重新回归生活,的确是一个好点子。
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只有以“利民之事,丝发必兴”的精神,奋力破解民生难点、堵点、痛点,才能赢得百姓的掌声。而且,对于那些灵活就业人员,从事“小修小补”也不失为一种就业选择,可谓一举两得。
现在,“发展是硬道理,是第一要务”,已经形成共识。但在如何发展、如何摆位等方面,却仍需明晰“大”与“小”的关系。有的地方始终不乐意抓民生“小事”,甚至在抓“大项目”时,也只搞“形象工程”。归根结底,还是丢失了“初心”。为此,沉下身子,做耐心的“倾听者”,从细、从小、从实入手,也是摒弃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重要呈现。
总之,泰山不辞细土,故能成其高;江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。为民服务欲“成其高”,就得把群众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视作“大事”,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执政成效的第一标准,才能推动“幸福中国”更有温度、更有质感、更有内涵。(吕海峰)
征稿邮箱:zonglanshiping@sin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