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 关闭

《诗经》:自检自省,修身养德
来源: 大道知行      时间:2023-04-09 08:34:26

《诗经》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,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,共311篇,其中6篇有目无辞。《诗经》在先秦时期称为《诗》,或取其整数称《诗三百》。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,始称《诗经》,并沿用至今。《诗经》在内容上分为《风》《雅》《颂》三个部分,其中《风》是周代各地的歌谣;《雅》是周人的正声雅乐,又分《小雅》和《大雅》;《颂》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,又分为《周颂》《鲁颂》和《商颂》。


(资料图)

孔子曾概括《诗经》宗旨为“无邪”,并教育弟子读《诗经》,以之作为立言、立行的标准。《诗经》中蕴含着温柔敦厚的质朴、本真力量,因而能穿透千年,对现代人修身养德仍有启发意义。

回顾经典可知,德性修养并非纯粹的思辨过程,而是发乎自然性情之中,生长于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之间,形成和内化于对社会关系的协调融润之中。读《诗经》,可汲取其中修身养德的智慧,崇德向善、修炼品性,自检自省、切磋琢磨,约束言行、立己达人。

01

孝思不匮 心存感恩

百善孝为先。孝是最深层、最持久的道德情感,也是德行养成的起点。《小雅·蓼莪》中言:“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,抚我畜我,长我育我,顾我复我,出入腹我。欲报之德,昊天罔极。”从感念父母的生养、抚育与眷顾,生发出报答父母无边恩德的淳朴情感,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基于血脉亲情的明德,奠定了中华文明道德体系的不朽基石。

现代人谈到“孝”,经常会将其局限于家庭代际关系,甚至认为现代社会倡导个人自由,孝这种德性不再重要。其实不然,在中华文明道德体系中,正是孝的美德,构筑了利人利他、担当责任等道德观念的价值基础。在修养德性、立德树人、化风成俗的过程中,绝不能忽视孝道的力量。

《秦风·渭阳》云:“我送舅氏,悠悠我思。”秦康公在送别舅舅晋文公时,想到母亲已亡、无法尽孝而作此诗,寄托悠悠无尽的孝思。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则亲不待”是每个人生命中巨大的遗憾。常怀尽孝之心,及时行孝,才能免于各种遗憾。

中华文明中,“孝”的德性并不止步于尊亲孝老,而是推而广之,不仅孝敬自家父母,更能大孝天下父母,进而忠于职守、敬业乐群,为父母争光,为国家做贡献。修养孝德,核心在于常怀感恩之心,少想别人能为自己做什么,多思考自己能为他人、为社会做什么。

02

琴瑟和鸣 温情和睦

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。在《诗经》中,修身与齐家紧密联系,和合统一。自身修养提高,能够引领良好家风;同时淳朴和谐的家风,也是个人提高修养的基础和保障。家风不正,个人修养很难不受影响、不被带偏。

《国风·关雎》曰: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强调选择配偶要注重对方德行的美善。夫妇因德行相互吸引,共同承担家庭责任、社会责任,才能长久幸福。夫妇和谐不是无原则的迁就,而是共同勤勉,同心同德,共同缔造良好的家风。

《邶风·谷风》斥责违背夫妇之道的行为,提出夫妻相处应当“黾勉同心,不宜有怒”。夫妇共同修养德性,应当虚心接受对方劝勉,不能因为对方的劝告不合自己心意就发怒,而要虚心看待对方观点,寻找共识,琴瑟和鸣,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,进而实现自身修养的持续进步。

《大雅·思齐》记载,周文王“刑于寡妻,至于兄弟,以御于家邦”,以礼法善待妻子,亲睦兄弟,将美德和礼法推及宗族的亲人,形成充满温情而又和睦有序的良好家风,缔造了周代的礼乐文明。由此可见,夫妻恩爱、家人亲爱并不是无原则的。处理家庭关系时,必须遵循法规制度、公序良俗、社会美德,在家庭关系中建立界限,不使人情、人欲肆意膨胀,破坏秩序与规矩,最终反而造成家庭失和。

03

志同道合 尊礼守义

同门曰朋、同志曰友。朋友并不是称兄道弟、江湖义气,而是志同道合、志趣相投,切磋勉励、互相成就。《小雅·伐木》中言:“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。”劝诫君子寻求志向高远、品德高尚、拥有崇高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贤人作为自己的朋友。回顾历史,致力于修身养德的人,往往友爱贤者、广交益友,一起切磋学习、互相勉励、修养德行,和朋友们共同成长提升。

应该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,关系到自身德行修养和人生道路选择。古人指出,应与正直、诚信、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,而不是和走邪道、善于阿谀奉承、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。与德性修养高的人交朋友,可以互相勉励、相互成就,共同走向光明。反之,若和品质低劣、贪求物欲、见利忘义的人交友,便会不自觉受其影响、沆瀣一气,最终坠入深渊。

“以利交者,利尽而交疏;以势交者,势倾而交绝;以色交者,华落而爱渝;以道交者,天荒而地老。”与人交友,应清醒认识到他人所为何求。有的人与人称兄道弟,为了利益阿谀奉承,朋友关系甚至亲于手足,然而在利益有冲突之时,却互相攻讦,这便不是真正的朋友。只有胸怀共同理想信念、拥有高尚道德基础的友谊,才能经受各种考验而坚不可摧,深厚真挚、绵延长远。

04

如琢如磨 博学慎思

修身养德应保持怎样的态度,采用什么途径,《诗经》也作出了回答。《卫风·淇澳》称赞卫武公修身养德: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”切、磋、琢、磨是治骨角、象牙、玉、石的方法,由于其硬度很高就需要反复切磋琢磨,方能形成可供观赏、使用的器物。

诗中赞美卫武公能够像雕琢美玉一般日日精进、精益求精。可见,美好德行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,需时刻自警、自省、自励、自律。曾子言: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务必心怀敬畏、慎行勤勉、夙夜匪懈,长久地坚持下去。

修身养德,需注重博学慎思。《郑风·子衿》:“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”古代教育以礼乐修德为主,强调主动学习和虚心请教。有志于修身者,应主动请教、广泛学习,在实践中学,在学中实践,追求知行合一。应保持谦虚谨慎、戒骄戒躁的态度,善于学习,不耻下问,方能明白人情事理。

孔子曾以“六言六蔽”教授弟子,“好仁不好学,其蔽也愚。好知不好学,其蔽也荡。好信不好学,其蔽也贼。好直不好学,其蔽也绞。好勇不好学,其蔽也乱。好刚不好学,其蔽也狂。”仁、知、信、直、勇、刚都是应当修养的美德,但如果不通过学习明白事理,不深入思考来掌握这些品德的实质精髓,就会偏执一隅,在实践中出现偏差,反而造成伤害。

《诗经》以兴发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为起点,启迪人们彰显“明德”、回归本性,自然而然地提升道德修养。它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和律令教条,所以能春风化雨、潜移默化、润物无声,对现代人如何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仍然深具启发意义,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借鉴。

◎本文原载于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,图源网络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责任编辑:

标签: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