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一个新型的学习方法,其实在论证当中。事实上大多数行业都是管用的,今天就用二手车行业举例子。
刷贴,这里不只是说刷图文的帖子,包括刷短视频,刷评论,刷小红书,刷动态,刷贴吧,我都把它归类都属于刷帖。
(资料图)
所以今天就弄一个系统方法论,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以及借鉴。
一、渠道源
首先要搞清楚,相关知识的渠道源在哪里?比如今天我们举的例子是二手车。那么我基本把它分成三个板块。
a.音频渠道
b.视频渠道
c.文章渠道
也就是从零开始学习二手车相关知识,我从这三个渠道切入。
音频渠道。现阶段主流的就是喜马拉雅电台,关注上面搜索得到的相关同行即可。(二手车、说车、汽车、评测)
所以我们已经挑出来了,第1个渠道源。喜马拉雅电台。
视频渠道,我们今天只讲主流的几大渠道,包括抖音、快手、西瓜视频、b站、微信视频号、好看视频,另外懂车帝里面的视频测评、皮皮虾汽车板块。
除此之外,另外的第3类渠道,包括懂车帝、瓜子二手车、人人车,易车网,汽车之家,太平洋汽车网等等。
文章渠道,包括微信公众号,头条号,微头条,以及懂车帝,百度贴吧,汽车论坛等等。
【总结一】
想学习什么细分领域的知识,必须先把渠道源头给他挖掘出来,然后再加以修正细分和拓展。这边就需要执行一系列的机制问题了。
1,头部流量账号?
2,原创度比例?
3,从事职业时间跨度?
4,相关互联网负面信息?
5,筛选过滤机制?
6,全网账号?
二、我目前是怎么做的?
1,利用短视频平台千人千面的推动机制,不断刷二手车相关的关键词,一个星期之后,主页都是二手车相关的视频。
2,只要刷到了二手车专用术语,不懂的就用笔记本记下来,然后能百度解决的直接给他添加到备注。(营运车,非营运车,火烧车,泡水车,切割车,汽车上三大件,防冻液,玻璃水,调表车,裸车价,带环,带魂,几个油,大本,绿本,一手,过户,提档,上牌,混动,手动挡自动挡,1.5t,三缸发动四缸发动机……)
3,事实上经过半个多月的学习和初步的了解,真正二手车行业的梳理,关键词术语,我累计下来,没有5000个,就2000个左右。也就是你不知道刷什么类型视频,你就用关键词去刷视频,这样的代入,会让你学习的非常迅速,无论你玩股票投资基金,我认为都是可以用我这套方法论。
4,包括一些热门车型,百度贴吧都有各个分类的贴吧,里面有大量的帖子,特别是一些精华贴,加精贴和置顶贴。(包括君威吧,君越吧,本田吧,丰田吧,思域吧,别克吧,奔驰吧,宝马吧)这样累计关注下来,至少能够有500个到600个左右的贴吧。
5,手机下载一个懂车帝,然后每天刷一个小时左右的浏览贴。
6,不过现在皮皮虾汽车板块,来回蹦的就那十几个老哥,有很多人都转到其他平台了,所以价值不是很大。包括两大著名ID,虎哥说车,猴哥说车。
7,系统的配置,官方的参数,第一是找官方的直接网站。第二是找官方的直接微博,第三是找官方的公众号,第四是找官方的说明书,第五是找相关的汽车论坛,包括汽车之家,易车网,太平洋汽车网,懂车帝。
8,其实还有一条比较重要的学习方法论,那就是看视频时候,同时看评论,讨论以及弹幕。因为你线下没有相关的行业朋友,你只能一个人独自摸索,当当你看同一个视频的时候,他们一些有经验老油条,会在评论区里面抒发自己的观点。
9,所以我一直认为学习某些行业知识的点,那就是加入相关的圈层进行探讨,进入相关的贴吧进行浏览,刷相关的视频,让系统知道你喜欢看哪些类型的视频。找到行业的头部流量的大v,关注他们把他们的动态,把视频全部刷个两三遍,还有就是要找官方的参数进行对比,去评区里面找到那些观点。
10,我认为某一些领域的知识,其实就是把它细分拆解成各个关键词术语,再进行分别的吸收和消化,千万不要从零开始。第1页开始和第1行开始。只要一个行业大伙都没有深入了解的,你只要搞懂200个知识点,其实就比很多小白强了。
11,还有一种学习方法就是刷同类型的视频,进行大量的记忆和对比,这样你就发现有些人是忽悠,有些人是抄谁的,有些人只是改编,谁才是原创?包括今天刷了几条本田二手车相关视频,我就发现有几个人讲的话术是一模一样的,那么肯定有一个先后顺序,后面几个人肯定是抄袭者。
12,而且只要视频浏览的足够多,自己会有一个过滤体系所形成的。知道某些人自己没有一台车,朋友圈转发全国各地车商的图片,他就只能拍图片,因为他没有实地拍摄的能力。你会发现非常多有意思的观点,包括价格的区间,水分的区间,标题的选择。
13,但是在懂车帝里面,刷二手车的板块视频都是十几秒钟的小视频,而且只是介绍自己车的视频。没有详细把一个视频做得非常深入,而且也无法得罪同行,所以尽量去抖音快手和b站进行搜索。都用负面的关键词进行搜索,就会发现不一样的内容,包括二手车的套路,二手车的骗局,二手车的坑,二手车的骗子。只要你的标签关键词覆盖的越多,你所获取的内容就会比其他人更全面。
14,如果对车根本就没有任何了解的人,你问他,汽车前嘴是哪个部位,他根本说不上来。美系车,德系车,法系车,以及国产车各说出10款车型,他可能也回答不上。就是这些对于一些刷了几年帖子的二手车的一个用户来讲,他随便就能够解答,没有任何的门槛,但是对于新手小白来讲,就是一个门槛。
15,所以我认为学习一个领域行业的知识,就是不断的去把术语给它拓展,你只要能够解决这个领域里面上百个术语的解释意义,别人问你,你不需要翻字典,去搜索,直接快问快答,这些都是要通过不断刷屏,才能够得出来的积累。
16,现在我的刷题学习法就是,小红书看十几二十个帖子,看累了刷刷视频。又看累了,去听两节音频,然后回到b站看两个视频。而且有四五年老经验的一个资深用户来讲,他把前面这些动作都完成了,他只需要做两个动作,就是筛选过滤和强化。
什么是筛选过虑啊?因为他在b站看了上千个二手车相关的视频,他只需要他已经把那一些值得关注,有价值的,二手车商博主关注了,其他没有价值的,忽悠的,扯淡的,不知名的,它就会自动的过滤,那么也就是他每次看的视频都是有价值的。
而且又因为有些博主,也不可能每天更新的很频繁,可能两三天只会更新一两条视频,每条视频也就十几分钟,他就能够在莫名其妙的过程当中去看完每天所更新出来的视频,并不会觉得乏味。
三、接着总结
1,量大出奇迹,也就是很多的想法或者是错误,都是因为你的量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。在你不断的刷类似核心细分领域的帖子图文的时候,只要达到一定的体量了,自然有些问题会不攻自破。
2,而且在刷类似相同视频的时候,因为你前几天刷过一遍,现在又刷到了,过了半个月你又刷到一遍,其实就是在不断的重复记忆,当你自己是不知道的。
3,并且因为你在刷题和看视频的过程当中,你会参与到评论区里面,把自己的观点变成评论,重新的扔出去,那么只要有足够的人去认可你,你的观点就立得住,反之,就立不住。这其实也是检验自己最近所学知识的正确性,与否的一个核心方法。
4,当然了,最核心的点是实践自己有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案例,然后结合互联网这些信息,才能能够有一个相对自己主观上的见解,而不是人云亦云。
5,并且二手车这个领域,市面上还没有几本特别专业的书籍,专门讲二手车的套路骗局秘密的。基本上只是讲汽车维修汽车基本知识的一些工具书籍,所以大多数人获取的内容主要还是来源于网络。
6,但上面所讲的这些平台,可能只有10%不到的能够全部涉及。90%的人,最多只接触3~4个平台。这就代表着信息,出现一定程度的断层。
7,比如说xx二手车快手博主,讲的非常好,汽车知识讲的非常有价值。事实上他是搬运抖音某位博主的,而且一个字都没有改,但是他却有50多万粉丝,这就是因为有些人只玩快手,不玩抖音的,结果就发现不了。今天讲的方法论不只是二手车板块。基金,股票,证券投资都是如此,他在快手有80万房产粉丝,但他的观点都是搬运抖音的,但是很多快手粉丝就不知道。
包括一些很多人的观点来源于头条号,然后他分享到知乎,很多网友,他可能不不玩头条,所以就发现不了。把这个例子再放大一点吧,就是很多人复制包括油管的文章视频,但是读者粉丝没有梯子,只在国内玩这几个平台,他就不知道这位“大佬”的内容,其实都是搬运油管的。
8,人一旦有分析判断的标准,刷了大量的帖子之后,就会形成自己的总结。这个数量到底是多少?我现在认为1000(贴/文/期)以下根本不算。1000~5000(贴/文/期),算是入门。5000到1万(贴/文/期)算是初级,1万以上,算是刚刚能够有点体会。
当大家把我知道方法论理解之后,你想入行基金,那么你最少达到体量要1万篇/贴/文以上。
这里讲的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据,可能你今天听了10期基金音频,刷了20个快手基金视频,然后又看了30篇公众号讲基金的文章,那么就是10+20+30,你今天的总数据知识储备量是60。
9,所以我又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,就是很多人对于行业了解的不深入不透彻,除了没有办法实践之外,还有一条那就是没有达到基量(基本数量和容量额度)。
10,前几天我刷到一个小红书博主,每天在学习英语,那个时候他每天学半个小时,学了两个月发现没有任何作用。后面他每天开始学一个小时,又学了两个月,发现有能记住一些单词。不过,他发现效果还是不明显。后面,他每天学习六个小时,睡梦之前也在听,甚至晚上做梦都能够讲上两句英语对话了。(我认为这种用的是沉浸式的学习方式)
11,也就是不追求每天的量,达到什么样的程度?但这个动作不能停止。他只要不停止,那么365天就能够持续性。很多人没有执行力,其实就是没有办法把一件事情不断的持续,他只能持续三天或者三个月,无法持续三年或者30年。
而恰恰那些有所成就的人,那些大佬,高手,就是有办法把一件事情持续三年甚至30年。其实普通人能够把一件事情坚持持续三年,就已经小有所成了,在社会上也有立足之地了,也根本用不到30年。
四、
所以总结一下,就是先把渠道源搞定,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无脑式的持续循环,然后再输出。
1,比如说,你想零基础学习基金,包括基金的平台网站,论坛,基金的头部流量的大佬,抖音快手视频的博主,天天基金以及雪球财经等等。
2,基金相关的课程,不管是不是韭菜的。拼多多能买到的一些课程,不管是不是两三年前的。也就是说一个领域的内容,你首先要知道去哪里找,能够找得到?你再去过滤和挑选它。
3,只要对某一个行业有非常深的了解之后,你就发现,你刷上三年的各种帖子,其实刷到的内容还是他的。为什么三年后你刷到的相关内容,或者想找相关的信息还是只有他呀,你们根本就没有这么多同行和你竞争。(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,有一位读者,三年前刷过我写义乌创业相关的知乎回答。三年后,突然有一天想找义乌的房子,在知乎上一搜,又搜到我的回答,他就只能找我了,他就只能加我微信了,因为三年后他找到的相关内容,只有我在上面回答,他没有办法找其他人了)
4,也就是一些领域的行业容量,虽然说知识是没有上限的,但大多数人所获取的知识是有上限的。这也是我以前所举的一个例子,哪怕说你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证,但是你打官司的能力一般般,甚至全国1000名牛逼律师,你也排不到名次,但是你在小县城依旧能够有人找你打官司,为什么?因为你要跨过一定的门槛?
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个老兄说,快手上某个老兄只有几十个粉丝,在上面卖二手车,他也能够把车卖出去,哪怕说他只有50个粉丝,到底是为什么?
因为总有人他不会分析上面这么多平台,了解这么的内容,他只是看到了,然后刷到了,打个电话联系了,他是一条直线型的思维。如果你真正理解我这句话,你就发现你在小红书哪怕只有100个粉丝,也可能会有一个人私信你,然后付费咨询一些问题。哪怕你在快手只有800个粉丝,你直播间也有一两个是铁粉,每天都来刷你的直播内容的。
5,当我把这个观点要彻底想明白之后,我就只管释放我自己的价值就行了,不要管同行怎么样,我的粉丝量太少怎么样,只要你坚持释放有价值的信息和内容,一定会有人付费给你的。哪怕说你公众号只有50个人关注你。这个互联网就是这么神奇的,但另外一部分人呢,他们觉得没有人看我内容,我的粉丝量太少,还是放弃吧,当他真正放弃的时候,那么基本上是一毛钱都赚不到。
6,但坚持更新垃圾的内容,那么你执行力再强,也是赚不到钱,必须坚持更新有价值的内容,然后到了一定的程度。可循环和复制,它才会有转化。比如说,我今年写的文章的深度,和我4年前写文章的逻辑是一样的,说白了就是没有深度。OK,那么他不掏钱是正常,哪怕他关注了我四年。
7,以前我说过什么叫内化呀,已经很简单,比如说你前两天了解到一个新的事情,然后你这两天遇到了一个人,你和他聊了这个事情,把你前两天刷到的内容,复述给他一遍。那么你就算是在内化上了,如果你前两天刷到的信息内容,你无法进行任何总结,也无法进行二次的优化,而且已经完全忘记了,那么基本上是没用的。
8,而且我还无意当中发现了有一些摄影的大佬,他在知乎也常常刷一些小白的图片和图文。其实他已经这么牛逼了,他的摄影能力已经非常强了,超过90%的摄影人群了。为什么他还会在一些摄影相关的帖子下面这些浏览信息?
其实很简单,那就是要巩固它已经形成的思维体。然后往下走,才能够知道他想的东西,和普通小白想的是不是一致的?小白因为达不到他的层次,就想不到这个大佬的思维,当这个大佬因为一直往下延伸,所以最微小的细节他也能够捕捉到。
9,可能说到这里还是有些人不明白,我想举个例子吧,有很多百万粉丝二手车大v,他其实也每天刷二手车领域的抖音和快手视频。然后把认为正确的二手车经验。再重新分享到短视频里面变成他的原创。(也就是他靠他的影响力,让小白被他左右。)
因为众所周知,小白是没有分辨能力的,你只要是个大v,你讲的东西就是正确的。一个房产大v讲,的所有房产观点,对于小白的来讲都是正确的。
但同样等级的一些房产大佬,就会感到很可笑,因为他是亲生的实践者,他自身操盘过非常多楼盘,那么他所得出来的经验教训,只有和同频率者,才会产生一致性。
【补】卧槽!你个屌毛,你到底在讲什么啊?我操,根本看不懂!
比如说一个电商做几个亿的老板,他说自己在杭州一年的仓库,房租费就是300万,其他小白就会说你吹牛逼吧,哪有这么贵的房子,你割韭菜吧!
但只要做相关行业生意的老板,听他讲话,看他发的帖子,写的文章,就会知道确实是有实力的。小白本能,是因为他要去排斥富人的思维,因为他认为那不可能,那不现实。
没有经历过,没有接触过,没有设身处地,他认为不真实是很正常的逻辑。
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思维是很神奇的,有一些文章,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能看得懂,那群看不懂人,自然就不会掏钱。不会掏钱就不会产生链接和交集,自然没有必要为小白服务。而那些懂行的人,又不差钱,付费进群了,也不会举报,攻击,天天嚷嚷着有什么项目。
所以社会阶层,它是有一个一个小环套住的。小环小圈的周围,都是小环小圈,你哪怕换了个方位,走了两步,还是小环。
所以在快手上只要摆地摊赚钱了,发财了,大伙都在攻击他,说你就是收培训费的吧,这是割韭菜的吧?
按照时间交易成本来讲,确实一个有钱人,他不会在互联网上,每天朋友圈发几百条聊天记录。在每天互联网上解答各种问题。
所以有一些大佬并不是高冷,而是因为阶层产生了太大的差异性,他是没有办法对等的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